隋朝女子首饰(一)

《后汉书•舆服志》这样形容首饰:见鸟兽有冠角髯(rán)胡之制,遂作冠冕缨蕤(ruí),以为首饰。由此可见,我国古人的首饰不仅反映了对美的追求,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内涵。狭义的首饰专指包含簪、钗、梳在内的头饰,而广义的首饰还包含了耳饰、颈饰、臂饰、手饰等。

隋代历史短暂,仅38年便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,目前出土的、有实物可考的首饰较少,其中早夭的皇家贵胄李静训(皇太后杨丽华外孙女)之墓出土的珠宝首饰最具代表性,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顶级的隋代珠宝首饰。

装饰于手臂部位的饰物出现得很早,新石器时代及先秦早期的臂饰因多为玉石制作,故称为“瑗”(yuàn),汉代以后也称“环”“钏”(chuàn)和“镯”。

新石器时代的手镯主要用石头、玉、象牙、贝壳、动物骨骼制作,商周至汉代则大量使用青铜、金、银、铁等金属材质,加工工艺也“进化”到了浇铸、锤揲(dié)、錾(zàn)刻等。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因受西域文化影响,金属材质的臂环、臂钏盛行。


图:金手镯(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)

在李静训墓中也出土了一对工艺精巧的金手镯,每个手镯都分四节,节两端嵌无色透明半球形珠子,节与节之间以嵌青绿色玻璃珠的方形小节相连。手镯开口处有一纽饰,一端为一个嵌有6六个小珠的花瓣形扣环,另一端为一个顶端嵌珠的弯钩,钩与扣环为活轴,可自由开合。


图:金手镯(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)

除了这种戴在手腕上的臂饰,隋朝时期也流行一种戴在手臂上的螺旋状臂饰——臂钏,也称“条脱”或“挑脱”。这种臂饰一般由捶扁的金银条制成,盘绕旋转呈弹簧状戴于手臂,两端以金银丝缠绕固定,少则三圈,多则五圈、八圈、十几圈不等。

在隋朝时期的陶俑中就有这种佩戴臂钏的女子形象,例如1956年湖北武昌周家大湾隋墓出土的女陶俑,其腕臂部就塑有数道螺纹,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流行的环形臂钏。


图:周家大湾隋墓出土的陶女侍俑
(出自《武汉市郊周家大湾241号隋墓清理简报》)

set 限制解除
x1
>
<
>>
<<
O
x1